
谁能想到,一个普通的保洁员,居然成了间谍?
他利用职务便利,偷拍、窃取机密文件,直接把国家机密送到境外情报机构的手里。短短一个月内,国内连续发生两起严重泄密事件,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国家安全的隐患。
根据北京日报3月28号报道,北京的一家涉密单位爆出了重大泄密案。泄密者却不是内部核心人员,而是一名外包的保洁员。
保洁员段某,主动联系境外情报机构,接受指派后进入目标单位,利用工作便利,偷偷拍摄、盗取机密信息,最终造成严重后果。
经过调查,段某向境外提供了1项机密级、2项秘密级国家秘密,以及其他6项情报,危害极大。
过去,我们总以为泄密的都是工程师、研究员、军工人员,结果这次的主角只是个打扫卫生的。正是因为他的身份太普通了,普通到大家根本不会怀疑他会有窃密的能力。越是看似无害的人,越容易被忽视,反而成了最危险的隐患。
就在这起案件曝光前不久,另一名科研所的工程师刘某,也因泄露国家机密被抓捕。他原本是科研单位的助理工程师,却因为对工作不满、心理失衡,产生了报复心理。
在离职前,他偷偷拷贝了大量机密资料,本想留作后用,后来因炒股失败、债务缠身,最终铤而走险,把国家核心技术情报低价卖给境外情报组织。结果,他不仅没有得到任何利益,反而很快被抓,最终被判处死刑。
间谍不再只是核心科研人员,而是开始向“边缘人”渗透。他们利用人的贪欲、怨恨、疏忽,把看似不可能的人,变成他们的棋子。这种手法比过去更加隐蔽,更难防范。
我们总认为防间谍是国家安全部门的事,但现在看来,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间谍攻击的突破口。如果一个清洁工都能成为间谍,那是不是意味着任何行业、任何人都有可能被策反?
涉密单位要加强管理,凡是可能接触机密的岗位,都必须严格筛选,尤其是外包人员,不能让安全漏洞被间谍利用。个人安全意识要提高,尤其是掌握关键技术的人员,要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。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,毁掉自己的一生。
间谍并不遥远,他们可能伪装成朋友、同事,甚至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。他们盯上的,可能是文件、数据,也可能是无意间的一句话。多长个心眼,发现可疑情况及时举报,别给他们可乘之机。
间谍手段层出不穷,保洁员都能成间谍,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。